吾御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恬溜中文t6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“喏。”徐福叫停了马车,便走了下去,拦住街上的行人询问,不一会,徐福便跑了回来。“大人,这里的人说孟轲在城北的子义馆授业,不过小的不认识路...”

易承扔出去一串铜板“找个认路的带路。”

.......

在一间不大的厅房中,一名身穿青色儒袍,头系灰色幞巾,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正拿着一本书在讲课。

“周礼国学,分小学,大学,小学者,所学乃为小六艺,分别为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小学结束之后,学生方可进入大学,大学者,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为其所学之书,乃是“大六艺”。

如今天下礼崩乐坏,周礼不复,可这小学与大学,却未有改变,今日老夫要教的便是大六艺中的一艺,百年前我儒家孔子先师所著的《春秋》。”

“骈壬,你来告诉为师,这《春秋》从哪位君王起,至哪位君王结束,共历多少代君王?”

一名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,急忙放下书本答道:“回夫子,《春秋》从鲁隐公起记述到鲁哀公结束,历十二代君主。”

“很好,《春秋》纪年乃是以鲁国纪年为准,正是从鲁隐公至鲁哀公,共十二代君王,也是我鲁国的国史之书......”

易承站在门口,看着那个在讲堂上那个滔滔不绝的孟轲,极力回想着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孟轲。

可惜这位老兄也跟庄子一样,四十年间相貌发生了太大变化,已经和记忆中的完全对不上了。

四十年沧海桑田,当年的稚气孩童,如今已经变成了可以给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。

“门口所站的是何人呐?”

易承心中正感叹着,没想到屋里正在讲课的孟子忽然朝着他的方向问了一句,原本在厅堂里低头看书的孩童也全都转过头来看着他。

“啊...额...小子乃是秦国人,久仰夫子大名,特不远千里来听孟师授业解惑。”易承挠了挠脑袋道。

“秦国人。”孟轲哼了一声,不过还是有礼貌地道,“老夫现在正在授课,你且进来听吧。”

“喏。”易承这便恭恭敬敬的走进了学堂,在最外面一排一个空桌子前坐了下来。

“下面接着讲课,这《春秋》乃鲁国国史...”

易承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坐在书桌前这样听人讲课了,第一辈子在小学初中大学的记忆开始慢慢浮现在脑海,这些记忆很多都已经模糊,不过回想起来,有些片段却又非常清晰,它们汇成了一句话,不断地提醒着易承,那就是他是一个现代人。

想想,差不多穿越过来也有四十年了。而这个世界,也已经从公元前四百年走到了公元前三百年。

孟轲讲解《春秋》讲解的很详细,毕竟孔子他老人家的春秋笔下用的太过出神入化,文字简约,含义隐晦,每用一字,必寓褒贬,行文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,但却通过细节描写等,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看法。

孟轲的儒家理念与孔子一脉相承,也是以仁为核心,推行仁政,所以对孔老夫子在春秋中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是极为赞同,因此在讲课时,讲的也都是些仁爱之说。

对于易承这个现代人来说,他对春秋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是比较反感的,史官记录历史,那就应该秉笔直书,好的坏的全都一并记录,历史由后世评说,可自己加以修饰,那写的不叫史书,而叫传记。

或者直接叫小说得了。

对于孟子到处推行的儒家仁爱治国的理念,易承虽然不能说他错了,可这种理想化的治国理念,在战国这片土地上,是注定没有市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