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385 章 地府番外二·《安史之乱》 (第5/8页)
顾四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恬溜中文t6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长安犹在,帝王犹在,而敌人却锐气已减甚至遭遇了兵败,正该趁此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,尽快平叛!
然而接下来,他们就看到了李隆基的操作。
李隆基派去封、高二人军中监
军的宦官边令诚,因二将不肯奉承听从于他(不肯听他的瞎指挥),回长安面圣时就奏‘封常清高仙芝二人故意弃地败走’更诬高仙芝‘盗减军士粮赐’。
李隆基闻言大怒,下旨斩杀二人。
当电影演到李隆基“敕发军中,立斩高仙芝封常清’的片段时,所有方才还在讨论如何守潼关、如何调动各道军队更高效的帝王将相们,霎时震惊愤怒到瞠目。
杀掉了……
杀掉了!
临阵杀将!而且还是听信一位宦官监军的谣言连杀镇守潼关的二将!
二凤皇帝他不能明白:这愚蠢的究竟从何而来?!
作为曾祖父,他生前未见过雉奴的幼子殷王旦,因此他下意识先看向李隆基的祖父李治,然后很快摇了摇头,不,雉奴为帝期间用李勣、苏定方、刘仁轨等人皆无所疑。
目光又落在儿子身侧的武皇,很快也在心底否定:这遗传也不能说是来源于她。
武皇执政期间事他是在地下亲眼所见,在军事上,武皇曾下过一道旨意废除监军:“古者名君遣将,阃外之事悉以委之。比闻御史监军,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。以下制上,非令典也,且何以责其有功!”[2]
作为皇帝,既然派遣了将领,就应该是信得过诸事托付之。若再跟个御史(对,还不是太监,而是正经御史监军),岂不是制约牵绊?
于是武皇的态度,大致就概括为: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且不要外行指挥内行!
太宗皇帝看过这两位,实在找不出什么遗传的缘故,让李隆基干出这件事来!
画面一转,敕令到达军中。
接下来观影壁前诸魂肃穆一片,停止了所有对李隆基的怒斥,只随着电影中的片段,在静送两位枉死的将军——
封常清曾接连派了二回麾下兵使去长安回禀平叛的局势,然而李隆基皆不肯召见。封常清无奈,接旨赴死,死前唯有一句话。
“臣死之后,望陛下不轻此贼,无忘臣言!”[2]
敕令到了高仙芝处。
他被边令诚诬陷的罪名更多一条,于是起初他不肯赴死,只道:若是陛下以御敌兵败处死他,他无话可说。但,天地可鉴,他从未‘盗减粮赐’!
彼时敕令到时,军中士卒皆在,皆为将领喊冤,史载‘其声殷地’。
然而震动天地又如何。
边令诚手持帝王敕令,斩而无赦。
至此。
封常清死,陈尸蘧蒢(粗席)。
高仙芝死,尚负贼名。
在座诸陵帝王将相眼中含泪者,何止太宗皇帝。
他们哭,为这昏庸的帝王,为这枉死的将领,更为这显而易见将要陷入浩劫的国与万民。
平阳昭公主眼中早已有如烈火般的怒意,此时掷地有声道:“潼关还未失!”
曾经她与二凤皇帝会兵渭水畔,兵抵长安下,她自是极为清楚长安最后一道天险屏障,潼关的重要性
。
哪怕她此时厌恶极了这个枉杀逼杀武将的李隆基,从情感上觉得他被叛军从长安拎出来杀了也无甚可惜,但理智上,她还不得不盼着那条时间线上的李隆基还能守住潼关,守住长安!
守住……家国。
*
姜握看着她的【电影制作仪】的光影,其实电影到这里才四十分钟——
这时候的李隆基还没有逃出长安。(姜握:其实真不如早点跑了)
他开始了第二轮微操。